

應用物理,天文學!尊龍凱時。科普!尊龍凱時APP下載,尊龍凱時app平台官網。尊龍凱時app下載,菲爾茲獎。1月8日,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有5部科普作品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創下新高。其中,獲獎項目“《阿優》的科普動畫創新與跨媒體傳播”,更是中國動漫企業第一次摘得國家最高科技獎項,填補了中國動漫行業的獲獎空白。
去年9月幼兒園開學時,不少人被幾張照片刷了屏。照片中,一些大人在教室外或踩在台階上,或趴在地上,透過窗戶偷偷觀察教室裡的孩子,照片配文是:“他們不是人販子,是家長。”父母對孩子的關切之心,溢于言表。
在浙江杭州的北山幼兒園等幾所幼兒園內,也經常能看到這樣一群人,當然,他們的姿勢沒有那麼誇張。他們經常在幼兒園裡一待就是半個月,甚至一個月,最常見的是默默觀察,有時也會找孩子和家長聊聊天,有時還會寫寫畫畫,作些記錄。他們關注著孩子們之間會發生什麼有趣的故事、孩子因何而笑又因何而哭、孩子們會對哪些事物感興趣。他們當然也不是人販子,而是杭州阿優文化創意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阿優)的創作人員,他們來到這裡是為阿優系列科普動畫取材。
阿優的動畫部總監章成雷就經常帶隊去各所幼兒園“蹲點”。在他看來,這是作為大人的動畫創作者嘗試“蹲下來,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一旦你熟悉了孩子的視角和感受,做出來的動畫一定是不一樣的”。
阿優科普動畫的確對孩子有吸引力。比如,在《疫苗能打一針管一生嗎》這一集的開頭是孩子們正在排隊打疫苗的場景,這時,主人公阿U忽然咧嘴大哭。就在孩子們都以為阿U是因為打針疼而哭時,前面的小伙伴突然說了一句:“是我打針,你哭什麼?”孩子們突然領悟過來安齊美緒,原來還沒輪到阿優,他就害怕地大哭起來。每每看到這一段,孩子們都會哄堂大笑尊龍凱時,探著小腦袋期待著接下來的情節。
這看似偶然創作的情節,其實是精確記錄孩子觀看反應的結果。除了觀察孩子的日常生活之外,在幼兒園“蹲點”的創作人員另外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讓孩子們觀看樣片,記錄他們的反饋。
章成雷告訴記者,他們的記錄要詳細到幾分幾秒時孩子笑了,是哈哈大笑、中等程度的笑還是輕輕地笑,片子放完要詢問孩子劇中的科學知識,看孩子們哪些能回答出來,哪些回答不出來安齊美緒,然後回去再一點一點回看,分析孩子們的反應。
“我們會得到很多有意思的反饋,比如中班孩子更喜歡音樂性強的部分,而大班孩子顯然對動作更感興趣。我們會拿一些動畫形象問他們喜歡哪個,選動物形象的孩子是最多的。”阿優的編劇組組長江星宇說。
在這樣反復調研的基礎上,阿優得出了每集動畫片開頭和結尾必須有笑點、講述科學知識部分中間必須穿插笑點等硬規定,沒達到要求的一律打回重改。《疫苗能打一針管一生嗎》就是這樣一遍遍修改出來的。
“對于科普動畫來說,如何將知識性與趣味性完美結合,是重點也是難點。知識性過強會變成無趣的說教,而趣味性過強則會幹擾科學知識的傳播。在反復調研的前提下,我們知道了孩子過多久會開始覺得乏味、走神,這時候就要趕緊添加一個趣味點,把孩子的注意力拉回來尊龍凱時。”章成雷說。
江星宇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加班則是有一年國慶節假期,因為一集動畫片的劇本開頭笑點不合格,所有編劇都坐在家裡改劇本的情景。“我們追求的是精益求精,只是做到馬馬虎虎能看,都過不了自己這一關。”
阿U動漫品牌是創始人兼CEO馬舒建在2009年創建的。在此之前,他和圖書打了十多年的交道。2000年,馬舒建主持的《三毛科幻歷險記》在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出版,就是卡通明星與科普結合的嘗試。馬舒建說:“這可能與自己的某種思維慣性有關系,在我腦海的底層基因裡面,科普這根筋好像一直在。”所以,當2012年8月阿優系列動畫片播出時,阿優的科普之旅也自然而然地開啟了。
“當然,從阿優本身來講,我們一直是做兒童內容創作的,核心理念叫阿U,為成長加優,所以,關注兒童的成長是我們的初心和社會責任。而科學素質的提高是成長的一個關鍵點,這也是我們正式立項創作的一個切入點。習近平總書記講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我們就在實際推動科學創新,從娃娃抓起。”馬舒建說。
動畫主人公阿U是一名小學五年級男生,有著萌萌的臉蛋、善良正直又調皮搗蛋的個性安齊美緒。章成雷和江星宇都是在2010年就加入阿優團隊的,他們見證了阿優的成長。
“科普教育動畫是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產物,如果單純以文字或者靜態的圖片表述,缺乏動畫的動態影像和形象化的視覺吸引力。例如人體內的T細胞和B細胞這類名詞對于青少年來說還是太抽象,而動漫這種載體可以對抽象或者虛幻的科學知識點形象化和可視化地真實再現,讓少年兒童獲得視覺和趣味的具象化滿足感尊龍凱時,從而激發對科學產生濃厚的興趣。”馬舒建說道。
在創作過程中,阿優團隊逐漸總結出一些原則。“阿優科普動畫的選題首先要實用,要接地氣、貼近生活,選孩子們平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科學知識點,不選很冷門、很陌生的題材。二要確保科學內容的準確性,不能因為藝術性而犧牲科學知識的嚴謹性。三要講好故事,通過生動有趣的故事來展現,把本來很冷、抽象、理性甚至枯燥的科學故事講得很有溫度、很有趣。四要培養孩子們的好奇心,我們會設置開放式、啟發式、引導式的結尾,激發小朋友去探索、去鑽研,讓孩子們像科學家那樣去思考安齊美緒。”馬舒建介紹說。
于是,海水為什麼是鹹的、人為什麼會做夢、先抓鬮好還是後抓鬮好等生活中常見的問題,都成為了阿優科普動畫的主題。對于那些目前科學界還沒有確定答案的問題,比如地動儀到底長什麼樣,動畫中則會把科學家的幾種設想和原理都呈現出來,引導孩子自己去思考。
阿優團隊內部有厚厚的創作規範,裡面詳細標注了不可觸碰的紅線,比如傷害人的動作,涉及民族、宗教的內容,侮辱性的詞匯,甚至不雅的字詞,比如搶尊龍凱時、偷等,都不可以出現在動畫片中。“我們的作品是給孩子們看的,這些底線不可觸碰,在此基礎上,創作者再去大膽地想象。”章成雷說。
為了確保科普動畫的科學準確性,阿優團隊的合作伙伴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負責劇本的審看尊龍凱時尊龍凱時、建立科學把關制度。
馬舒建以《疫苗能打一針管一生嗎》為例,介紹了一集動畫片的制作過程。“編劇要先研究這個題材的科學內容,比如裡面病毒的原理等,然後進行劇本創作,在劇本確認後,我們進入角色的造型設計,比如依據一些病毒的形狀來設計成為卡通形象。我們要考慮這些造型與真實的病毒樣子如何畫的像,同時兼顧可愛,能讓觀眾接受。然後,我們再開始創作分鏡、場景、設計稿、動畫、特效、後期合成、配音、審片安齊美緒,僅審片一個環節,我們內部至少要有6次。一個工序下來,一集起碼要做1個月的時間。”
這樣復雜的流程自然需要一個龐大的團隊。阿優有個200多人的創作團隊,其中動畫部有100多人尊龍凱時,大部分成員是動畫、美術專業出身,“80後”是目前的創作主力,“90後”正在不斷加入,此外還有十多位動畫行業經驗豐富的老導演。
對于這些“80後”“90後”來說,《海爾兄弟》《黑貓警長》《藍貓淘氣3000問》等都是國產科普動畫的啟蒙安齊美緒。
阿優團隊中負責前期美術繪制和整體畫面質量把控的“90後”黃千山告訴記者,他到現在還清楚地記得《藍貓淘氣3000問》中有一集講《什麼是溫室效應》,而《海爾兄弟》的主題曲:“打雷要下雨,下雨要打傘”更是讓他至今難忘。江星宇則笑稱《黑貓警長》中母螳螂吃掉公螳螂那一集一度是自己的“童年陰影”。
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莫揚和楊少莎曾在2007年發表的論文《我國電視科普動畫系列片現狀研究》中梳理過國產科普動畫片的發展歷程。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便開始出現了帶有科普性質的動畫片。1959年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制作了長10分鐘的動畫片《布谷鳥叫遲了》,1961年該廠又制作了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這兩部動畫片成為我國科普動畫的開山之作。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隨著中國動畫的第二次繁榮,科普動畫片也在不斷發展安齊美緒。1987年我國出現了第一部電視科普動畫系列片《小數點大鬧整數王國》,共8集,每集10分鐘。進入90年代後,又陸續出現了《知識老人》《海爾兄弟》《藍貓淘氣3000問》等集數較多的電視科普動畫系列片。
這些國產科普動畫不僅成為一代人的記憶,也對新一代的科普動畫人產生了重要影響。他們汲取傳統的科普動畫營養,也不斷加入新的元素和想法。“比如,作為動畫人,大家都會崇拜日本的宮崎駿和他的作品《千與千尋》《龍貓》等,以及皮克斯的電影《瘋狂動物城》《尋夢環遊記》等,還有丹麥的導演湯姆摩爾的《海洋之歌》。”黃千山說,“平時我也會關注一些好的動畫短片和一些小動畫工作室的作品,這些都對自己的創作有所幫助安齊美緒,讓我知道怎麼寫好故事,怎麼繪制好的美術畫面。”
莫揚和楊少莎在論文中也指出當時國產科普動畫存在原創人員缺乏、產業化發展緩慢等問題。可惜的是,此後對于科普動畫的類似研究非常少。
去年11月,阿優科普動畫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的通知發到馬舒建手中。“看到上面阿優的名字,真的很激動。”馬舒建說,自從2005年國家正式設立科普項目評審組以來,動漫項目有申報過,但最終都沒有獲過獎,阿優是中國第一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2017)”的動漫企業。
1月8日登上領獎台的一刻,馬舒建感到榮幸,也深感任重道遠。“提升少年兒童的科學素養,阿優的兒童科學教育工程還有更長的路要走。”馬舒建感嘆道,“我國14歲以下的青少年兒童約有2.37億人。科普教育是一項刻不容緩的國家戰略,社會需求非常大,而國內的科普動畫創作總量還比較少,我們希望能有更多的公司加入到科普動畫的創作隊伍中來。”
如今,新媒體的發展給科普傳播帶來了新的助推力和成長空間。“以往一本科普讀物可能發行幾萬冊或幾十萬冊,科普影視作品通過電視的傳播也有時間的局限性,但現在通過新媒體這種傳播載體尊龍凱時,觀眾可以獲得超過1000倍甚至更多的增長,使得科普傳播的廣泛性和普及性獲得了巨大的突破。”馬舒建說。
因此,除了阿優科普系列動畫片和圖書外,阿優團隊還與中科院幼兒園合資研發幼兒科學的課程體系,研發兒童科學知識的遊戲化App阿U學科學kids,推廣基于AR、VR技術的兒童智能產品“我們經過幾年的努力,創建了一種兒童科學普及教育和跨媒體傳播的新範式,下一步將是更大力度地深化發展。”馬舒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