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平台北京理工大学先进储能科学与智能载运|相马茜|应用课

  現面向海內外誠聘博士後人員,團隊將提供良好的科研環境和富有競爭力的薪酬待遇,誠邀海內外優秀人才加盟!

  先進儲能科學與應用課題組(Advanced Energy Storage and Application:AESA)創建于2014年,隸屬于北京理工大學電動車輛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孫逢春院士團隊,負責人熊瑞教授,研究領域包括:智能電動汽車、無人機/飛行汽車、動力/儲能電池系統、特種車輛和動力裝備、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應用等。

  課題組理念: 自成立以來,全體AESA人致力于追求卓越的科學研究,努力推動科技創新,應對全球能源挑戰-夯實跨學科研究,推動新發明創造,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圈;拓展新領域科學研究,挖掘新知識,依託跨學科合作,促進卓越想法、理念和思路的創成以及成果轉化博士後,。誠邀全球專家學者、企業同行開展跨學科合作,以前瞻視角和超前思維協同攻關、創新驅動,造福社會。

  課題組成員:現有教授3人、助理教授1人、博士後2人、博士生11人、碩士生20人以及本科生5人尊龍凱時 - 人生就是搏!平台尊龍凱時 - 人生就是搏!平台。課題組與麻省理工學院、密歇根大學、馬裡蘭大學、劍橋大學、瑞典皇家理工學院、梅拉達倫大學、斯威本科技大學和清華大學、哈工大、東北大學、武漢理工等高校保持長期的學術交流和合作研究。AESA是一支年輕進取、富有朝氣的學術團隊。

  孫逢春,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機械與車輛學院教授尊龍凱時 - 人生就是搏!平台,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車輛工程領域車輛電動化技術研究工作,開創了我國“電動車輛、充/換電站、遠程實時監控”電動商用車輛系統工程技術體系;創建電動車輛國家工程實驗室、新能源汽車運行國家監管平台。出版著作8本,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尊龍凱時 - 人生就是搏!平台,總引6000餘次尊龍凱時app下載。,其中11篇入選ESI高被引論文,3篇入選“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獲國家技術發明授權65項。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以及省部級獎勵多項。現任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理事長、會士,中國電工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市政府顧問,北京市科技冬奧新能源汽車領域技術專家組組長,歷任國家新能源汽車專家組專家、北京市首席專家等。任Applied Energy等多個國內外學術期刊編委,數次擔任重要國際學術會議大會主席、程序委員會主席,並多次應邀在國際學術大會上做特邀報告。

  何洪文,北京理工大學機械與車輛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尊龍凱時 - 人生就是搏!平台,北京理工大學機械與車輛學院副院長。入選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相馬茜、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尊龍凱時 - 人生就是搏!平台。專注于“新能源車輛傳動及其控制”研究領域,先後主持新能源汽車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面上、國家863/科技支撐等國家級課題/任務20餘項。發表論文EI檢索130餘篇、SCI檢索80餘篇、ESI高被引論文16篇,SCI數據庫引用近4000次、其中他引超過3500次,谷歌學術引用超6000次,2篇入選“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2篇獲SCI期刊年度“Best Paper Award”。獲授權發明專利件30餘件、軟件著作權登記5件、出版高等教育汽車類規劃教材2本。排名第一獲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中國汽車工業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國防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排名第二獲省部級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相馬茜,排名第三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項、國防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1項、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研究生教育成果獎一等獎1項。

  熊瑞,北京理工大學機械工程、機電儲能科學與工程教授、博士生導師,IET Fellow,中國電工技術學會理事、儲能系統與裝備專委會主任委員,IEEE P2993工作組副主席。長期從事動力/儲能電池管控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研究上海景點、人才培養,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重點企業委託攻關等科研項目,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出版中英文專著5部相馬茜、授權國家發明專利50件尊龍凱時 - 人生就是搏!!、軟著登記9件尊龍凱時 - 人生就是搏!平台、主持編制團體標準2項。擔任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高起點新刊 Green Energy and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創刊執行主編,創辦儲能系統和電動智能載運(ICEIV)國際學術會議,連續5次擔任大會主席。持續入選2018~2021年科叡唯安“全球高被引學者”、2019-2021年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獲省部級/學會自然、技術發明和科技進步多項獎勵。

  楊瑞鑫,北京理工大學機械與車輛學院助理教授,中國電工技術學會青工委委員、IEEE PES電動汽車動力電池技術分委會常務理事,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訪問學者,博士畢業于北京理工大學和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雙博士學位)。從事電動載運電池系統管理的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研究,主持/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研發計劃和企業委託等多個項目,發表論文20餘篇,授權發明專利8件(含2件轉化);獲中國電工技術學會技術發明一等獎(排4)、中國專利獎優秀獎(排2)等獎項,編制2項團體標準;擔任Green Energy and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青年編委。

  1. 在國內外知名高校或科研院所已取得博士學位相馬茜,且一般畢業不超過3年;或者近期內能順利完成博士論文答辯,獲得博士學位的應屆畢業生。

  3. 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學術背景,有很強的創新活力和學術潛能,具備獨立開展研究工作的能力。

  依託北京理工大學電動車輛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可申請“博士後創新人才支持計劃”、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博士後國(境)外交流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等基金項目。

  入選“博士後創新人才支持計劃”、“博士後國際交流計劃引進項目”的博士後,學校仍按相應崗位年薪進行疊加資助。

  在站期間博士後享受學校教職工同等福利待遇尊龍凱時人生就是博!。按國家及學校有關規定協助解決本人及配偶、子女在京落戶、子女入託入學等生活問題;按學校有關規定提供博士後公寓。

  博士後在站期間可根據學校專業技術職務認定相關規定,認定對應專業技術職務;博士後期間成果突出且滿足學校公開招聘專任教師任職條件者,可優先聘任至相應崗位。

  應聘者將個人申請材料(並含個人簡歷、學術代表作、研究計劃等)發送至課題組聯系郵箱,郵件主題為“博士後應聘+姓名”相馬茜。達成合作意向後,按照進站流程辦理相關事宜。

  JME學院是由《機械工程學報》編輯部2018年創建,以關注、陪伴青年學者成長為宗旨,努力探索學術傳播服務新模式。首任院長是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監事會監事長、《機械工程學報》中英文兩刊主編宋天虎。

  有一種合作叫做真誠,有一種發展可以無限,有一種伙伴可以互利共贏,願我們合作起來流連忘返,發展起來前景可觀。關于論文推薦、團隊介紹、圖書出版、學術直播、招聘信息、會議推廣等,請與我們聯系。

  感謝關注我們!我們《機械工程學報》編輯部將努力為您打造一個有態度、有深度、有溫度的學術媒體!